四大名著及四大名著的作者简介
乐府民歌《木兰诗》这个千古名篇许多人都听说过,它讲述了一位传奇女子——花木兰女扮男装、代父从军以至最后建功立业的动人故事。那么你知道《木兰诗》创作于什么时候吗?
《木兰诗》最知名的出处,便是它被收入北宋郭茂倩所编撰的《乐府诗集》一书。《木兰诗》和汉乐府中的《孔雀东南飞》被后世誉为我国古代叙事诗中的“双璧”。然而,由于此诗在北宋以前也已流传既久,因此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已经都不可考证,甚至到底诗中所叙述的是不是实际发生过的事实,或者只是传闻。有的人甚至把著作权归之于曹植和唐代诗人韦元甫,不过这可能性很低;现在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《木兰诗》是北朝乐府民歌和隋唐民歌。
宋代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所引的《古今乐录》已著录《木兰诗》的篇目为主要依据。《古今乐录》今已失传,但《隋书•经籍志》、《旧唐书•经籍志》、《新唐书•艺文志》和《宋史•艺文志》均著录了这一书名,题南朝(陈)沙门(按:和尚)智匠撰。既然《古今乐录》已录有《木兰诗篇目》,这是《木兰诗》绝不可能作于陈朝以后的明证。同时,北朝说者认为《木兰诗》叙述的故事是以北魏北伐蠕蠕(即柔然)的战争为背景,北朝时期战争频繁,民风强悍,好勇尚武,这首诗正反映了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风貌。《木兰诗》中称其君主为可汗,出征的地点又均在北方,说明了它也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产品。只是在流传过程中,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,所以难免有些不很协调和矛盾的地方,但就全诗看,仍保持着北朝民歌的强烈特色。
但是以《木兰诗》自身提供的材料来说的话,却又证明《木兰诗》绝不可能作于北朝。有人认为《古今乐录》著录《木兰诗》一说也不可靠;郭茂倩在转引《古今乐录》之后所加的按语中提到“歌辞有《木兰》一曲,不知起于何代”。如果《木兰诗》已编入《梁鼓角横吹曲》中,郭茂倩就不会提出“不知起于何代”的疑问,郭氏没有对《梁鼓角横吹曲》66首歌中任何一首提出疑问,而唯独对《木兰诗》提出疑问,应该正可说明《古今乐录》并没有著录这首歌辞,而系郭臆测的。宋人黄庭坚在《题乐府木兰诗后》一文中写道:“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得于民间。”而第一个借鉴《木兰诗》章法、诗句做诗的是大诗人杜甫,韦元甫和杜甫是同时代人,《木兰诗》从民间流入文人手中后,势必会引起杜甫注意,这是顺理成章的事。相应的,如果《古今乐录》已著录了《木兰诗》,如此优秀的长诗在被人发现后的二百年间竟未发生过任何影响,长期被冷落,只是到中唐才被人注意,群起模仿,岂不成了一大奇闻?
隋唐说者还从《木兰诗》所反映的名物制度、风俗习惯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例证:
① 府兵制。据诗中自市鞍马的情节,《木兰诗》应产生在府兵制实行以后。府兵制起自西魏北周,但寓兵于农的府兵制是隋以后的事(木兰起于农家)。《木兰诗》中写到的情况和《新唐书》关于府兵制的记载相符。
② 可汗。《木兰诗》写的是汉族生活,而混称“天子”、“可汗”,这正反映了隋代的政治特点。隋文帝受禅于北周,而后统一中国,但由于北部中国长达两三百年的异族分裂统治,政治制度很难一朝纯化,“天子”、“可汗”混称,正说明隋天子和各部胡人的关系。
③ 策勋。据《唐天典》载:隋开皇初,采后周之制,置上柱国以下十一等,以酬勋劳。十二级的戎勋制度却确立于唐高祖武德七年三月。
④ “对镜贴花黄”。额黄、眉间黄这一富有时代特点的装扮起源于北周。《资治通鉴•陈纪》太建十一年载:周宣帝宇文斌“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;自非官人,皆黄眉墨妆”。说明《木兰诗》产生年代不能早于北周宣帝末年。
持隋唐说者的论据看上去是十分充足有力的,可是由于《木兰诗》在流传过程中难免经文人加以润饰、改定,可能就会使得它失掉了其本来面目,以至乖谬之处频出。尤其,对《乐府诗集》转引《古今乐录》所加按语的理解似有值得商榷之处,据此来否定《古今乐录》没有著录《木兰诗》似乎还显得缺乏足够的说服力。总之,且不说《木兰诗》究竟做于何时难于定论,甚至诗中所描述的那位传奇女子一花木兰,她的真实性、朝代、籍贯,甚至就连姓氏,至今都是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
本文标签:历史探秘
CopyRight © 2007-2017四大名著 - www.haocoat.com - 湘ICP备17018394号-1 - 邮箱: [email protected]
湘公网安备 4312220200017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