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大名著及四大名著的作者简介
曹操刘备孙权经过多年的拼杀,终于建立了魏蜀吴三国,形成了诸葛亮所说的三足鼎立的形势,那么魏蜀吴三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了?估计曹操刘备孙权都没有想到过。
三国最后的结局,是勉强由司马炎统一,建立晋国。
公元220年曹操去世,嗣子曹丕继魏王位后于公元220年12月10日迫使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给他,国号“魏”,并迁都到了洛阳,历史上称之为曹魏,这也表示东汉正式灭亡,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。
第二年,也就是公元221年,刘备也在成都称帝,并且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继续使用国号“汉”,这就是历史上的蜀汉。此时孙权还没有称帝,而是向曹魏称臣,并被曹丕封为吴王。为了报关羽的仇,刘备东征孙权,结果222年时,蜀军惨败于夷陵、猇亭,史称夷陵之战,不久之后,刘备也病死于白帝城,孙权此时宣布了自立年号,不尊用曹魏年号。到了公元223年,诸葛亮辅佐刘禅继位。
到了公元229年,孙权正式称帝,国号为“吴”,史称孙吴。
以上就是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建立魏蜀吴三国的时间。
(图片来自搜狗问问)
公元249年,司马懿发动史称高平陵之变的政变,曹爽及其党羽被灭族,魏国的朝政此时实际上已由司马懿父子所掌握。
公元263年,司马昭趁蜀汉姜维避居沓中之际发动魏灭蜀之战。邓艾出人意料的走阴平小路进逼成都,迫使刘禅开城投降,至此蜀汉政权灭亡。虽然后来姜维诈降,力图复国,却没有成功。
公元265年,司马昭去世,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仿效当年的曹丕逼迫曹髦退位,取得了曹魏政权,并且定都洛阳,改国号为晋,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。
公元279年11月,司马炎大举进攻吴国,发生了了历史上的晋灭吴之战。公元280年3月,孙皓投降,孙吴灭亡,西晋统一了天下,这也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。
曹操、曹丕、曹敷三代祖孙,都看不出司马懿的真面目。这不虽天意,难道是同马懿真的有通天的本领?
司马炎如果不是曹丕篡献帝的恶性示范,怎么可能刚登上晋王的位置,便直截了当向曹髦提出禅让的要求?献帝有那么多忠臣,居然反过来穷囚恶极逼他退位。曹髦有那么多干部,好像全都变成司马炎的帮凶。
如果曹操看到这种结局,他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。会不会刺杀董卓不成,幸得陈宫救援,返回家乡号召忠义之士,组成义勇军。然后一路以正直、公义、诚信为原则,成为治世的能臣呢?他若是地下有知,看到曹丕以死相逼,要曹植七步作诗。看到曹m以刘备对待孔明的方式来托孤,司马懿却没有丝毫的孔明方式来回报。看到曹髦争气,却被成济刺死。曹奂无奈,依献帝模式,禅让给司马炎。相信第一个浮现的印象,便是那一句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的狂语,到底谁负准^最后才知道。第二个让他痛心疾首的,应诙是唯才是用的用人原则。招来一批有才无德的人,挥之不去,终于造成大恨。还有,早知道刘备、孙权有这样的结局,跟这两个人争得半死做什么?于是,他想起了左慈,早知道他是好意,跟他到峨嵋山修行,把天下的重担交给刘备,何乐不为?
刘备呢?看到这样的结局,对不听从孔明的劝告,坚持先伐吴再伐魏,更加肯定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。如果先联吴伐魏,乘曹丕忙不过来的时候,把魏灭掉。就算蜀、吴两家平分天下,交给刘禅、孙皓这样的子孙,也实在对不起老百姓。勉强再把东吴打下来,对刘禅岂非更为痛苦不堪?他最后悔的,应该是白帝城托孤那一幕0何必把孔明折腾成那个样子?干脆请孔明另择髙明,禅位给他,让他去承接汉祚,自己也等于功德圆满了。
至于孙权,他在地下必然躲躲闪闪,怕和孙坚、孙策见面。继承基业时,勇敢得很。可是活了那么久,意然做不好继位的安排。先立孙登为太子,当他病故的时候,便应该特别提高警觉。这是上天告诫他,这件事情必须谨慎小心。孙和天资聪敏,文武双全,既然立他为太子,为什么还要封孙霸为鲁王,而造成两大派系的争夺?终于废太子,赐死鲁王,另立孙亮为太子。想起这狴家里事,孙权定深为悔恨。
本文标签:三国探秘
CopyRight © 2007-2017四大名著 - www.haocoat.com - 湘ICP备17018394号-1 - 邮箱: [email protected]
湘公网安备 4312220200017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