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大名著及四大名著的作者简介
孙皓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个皇帝,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,吴大帝孙权的孙子,一共在位了17年,从公元264年到公元280年。后世史书中也将孙皓称之为吴后主、吴末帝,孙皓为什么投降司马炎了?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。
孙权病死后,最开始是由少子孙亮继位。孙亮虽然聪明,但是由于当时权臣孙綝专权,孙亮无可奈何。孙亮想要密谋杀了孙琳。但是孙琳听觉获得了讯息,反将孙亮废为会稽王,后来被被景帝派人毒死,死时才18岁,孙綝又另立琅琊王孙休为君。不久之后,老将丁奉献计,请孙琳入宫赴宴。在席间擒下了孙琳,灭了孙琳三族。此时,蜀汉的刘禅得知消息,遣使道贺。孙休特派薛翊为使,去蜀国答礼。薛翊回到东吴后,孙休问了薛翊蜀中现在是什么情况?薛诩说黄皓用事,民有菜色,孙休不由得感叹地说:“若诸葛武侯在时,何至如此乎!”后又派人再赴成都,说司马昭不久便会篡魏,到时肯定会侵犯吴、蜀,双方一定都要小心,。
公元265年,司马昭病死,司马炎继位。公元266年2月8日,司马炎果然篡魏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即位为帝。
公元264年,孙休优虑成疾,卧病不起。召承相襥阳兴人宫,令太子孙灵出拜,令太子孙湾(雨单)出来拜见濮阳兴。此时孙休已无法说话,于是手指孙灵而死。濮阳兴与群臣高议,欲立太子孙灵为君。但是此时孙灵只有十岁,于是左典军万或反对,左将军张布也认为乌程侯孙皓比较合适。因此濮阳兴和张布违背了景帝意愿,迎立其侄孙皓为帝,但后来二人很快就被孙皓借口处死,而景帝朱皇后和太子也被逼杀了。
孙皓继承了帝位,封孙灵为豫章王。刚刚即位的时候,孙皓还是采取了一些举措巩固自己的地位,另一方面,孙皓还让人发放粮食,救济穷人,采取了许多的惠民政策来争取民心,大家都称他为明主,谁知道,不久后,孙皓看到治国有成,就开始志得意满,慢慢显露出了鲁莽暴躁、骄傲自满、迷信以及好酒色的一面。终日溺于酒色,宠幸中常侍岑昏。濮阳兴、张布力谏,都被孙皓斩旨,并灭其二族。孙皓还大兴土木,建昭明宫,令文武各官人山采木,还要老将丁奉计划兼并汉土。
司马炎得知消息后,就起兵二十余万,来攻东吴。此时孙皓大惊,急召丞相张悌、司徙何植、司空滕修计议退兵之策。两军交战,吴军屡遭挫败,降者甚众。最终,吴国于280年5月1日被晋王朝征服。王濬率大军最先进入了石头城,孙皓听从胡冲的建议,仿效刘禅的做法,率太子孙瑾、鲁王孙虔等二十一人出降,后来与禅一样,孙皓全家被遣送至洛阳。孙皓到洛阳面见司马炎,并被封为归命侯,子孙封了中郎。至此孙坚建立的基业,终于在孙皓手中,举江南而弃之!
在投降后,为了让晋军顺利接收各地,孙皓还广发劝降书信给吴国的臣僚,到了太康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284年初,孙皓在洛阳逝世,享年四十二岁,孙皓最后被葬于河南县界。
孙皓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,生性多疑,而且残暴不仁,同绝大多数亡国之君一样,对孙皓的评价以负面评价为主。从孙皓受到的各种评价来看,他是一个典型的暴君形象,吴国重臣陆凯、陆抗在给孙皓的上疏中,曾多次暗示他堪比夏桀、商纣。曾担任吴国光禄勋的薛莹称在孙皓当政时“昵近小人,刑罚妄加,大臣大将无所亲信,人人忧恐,各不自安”。而孙皓被晋军俘虏后,也批判自己“虐毒横流,忠顺被害。暗昧不觉,寻其壅蔽”,要求未降的吴军尽快投降。[97]此外,有些吴国人士曾对孙皓做出正面评价,如吴将吾彦在归降西晋之后,在晋武帝面前力赞孙皓的英明:“吴主英俊,宰辅贤明”;而孙皓早期的好友万彧也称赞孙皓好学不倦、英明果断,有孙策的风范。
在敌国眼中,272年后孙皓因残暴所导致的吴国内部不安,已经促成了进攻吴国的最佳时机,晋臣张华曾对晋武帝说:“吴主荒淫骄虐,诛杀贤能,当今讨之,可不劳而定”。晋将羊祜更是在上疏中称:“孙皓暴虐已甚,于今可不战而克。若皓不幸而没,吴人更立令主,虽有百万之众,长江未可窥也,将为后患矣!”[100]认为如果孙皓死掉,伐吴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。晋代史臣陈寿、孙盛在批评孙皓的暴虐以外,还指责晋武帝对孙皓的处置太过宽厚,认为像孙皓这样的“肆行残暴,忠谏者诛,谗谀者进,虐用其民,穷淫极侈”的祸国殃民之君,“枭首素旗,犹不足以谢冤魂”,“宜腰首分离,以谢百姓”。
同时,关于孙皓也有一些其它方面的评价,如晋臣秦秀在为灭吴的王濬请功时,曾言及孙皓对晋国用兵给晋国带来的心理威胁,称“以孙皓之虚名,足以惊动诸夏,每一小出,虽圣心知其垂亡,然中国辄怀惶怖。”后世的李世民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,将孙皓前期“权施恩惠之风”与王莽称帝前“伪行仁义之道”相提并论,认为两人的失败就在于“有始无终”,以此得出二人都迅速覆亡的结论。唐代的朱敬则在批评孙皓的同时,还对他的权谋和才华予以一定程度的肯定。[105]孙皓的书迹流传到唐代,庾肩吾在他所著《书品》中则把孙皓评为“中中”,与曹操杜预并列,称“魏帝(曹操)笔墨雄赡、呉主(孙皓)体裁绵密”,书法家韦续则把他的行隶,评为“下中”品。
本文标签:三国探秘
CopyRight © 2007-2017四大名著 - www.haocoat.com - 湘ICP备17018394号-1 - 邮箱: [email protected]
湘公网安备 4312220200017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