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大名著及四大名著的作者简介
东汉末年的宦官与外戚的斗争最终导致了东汉朝廷的被宦官把持,这也才有了后来的三国时代,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东汉宦官与外戚的斗争与党锢之祸的故事。
东汉时期,外戚和宦官的斗争,大体说来,从永元元年(89年)到延菸二年(159年)是外戚占优势的时期。从延熹二年以后到中平六年089年)是宦官独占政权的时期。外戚和宦官的斗争,显著的有四次。第一次是和帝和宦官与外戚窦宪的斗争。这次斗争是和帝与宦官郑众等合谋,把专权的外戚、章帝窦皇后哥哥窦宪杀掉。从此,宦官开始参与朝政。第二次是安帝和宦宫与外戚的斗争。第三次是顺帝和宦官与外戚阎显的斗争。第四次是桓帝和宦官与外戚梁冀的斗争。梁贸专权,是外戚势力发展的顶峰。桓帝和宦官单超等五人合谋,把梁冀及其党羽一网打尽。从这以后,政权完全落入宦官手里,一直到光熹元年(189年)袁绍把宦官全部杀尽为止。
外戚和宦官的长期斗争以及他们的轮换专政,使东汉王朝的统治更加黑暗腐朽,整个统治面临崩溃的边缘。在此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,统治阶级中有一部分人,开始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忧虑。他们反对宦宫集团专权,要求改革政治,维系东汉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。
在反对宦官集团的营垒中,除了一部分开明官僚外,还有一些太学生和郡国生徒。他们反对宦官集团的专权,除了为挽救东汉政权的危机外,另一个直接原因,就是宦官集团专政堵塞了他们政治上的出路。当时,他们以一种“清议”的形式,议论朝政,品评人物,对宦官集团专政展开了猛烈的抨击。
延熹九年(166年),宦官使人上书诬告李膺同太学生和郡国生徒,“共为部党,诽讪朝廷,疑乱风俗”(《后汉书•党锢传序》)。桓帝下诏郡国,逮捕党人李膺等二百多人。第二年,把党人赦免回乡,禁锢终身,不得做官。这就是第一次“党锢”。
这一年,桓帝死,年幼的灵帝继位,窦太后临朝,太后之父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辅政,起用李膺等,共谋诛除宦官。可是由于亊泄,宦官曹节发兵捕杀窦武、陈蕃、李膺等
百余人,凡“党人”的门生、故吏、父子兄弟等•凡是做官的,一律免官禁锢。这就是第二次“党锢”。这次党锢一直继续了十几年。直到中平元年(184年)黄巾大起义的时候,东汉王朝为了团结统治阶级共同一道来锁压黄巾大起义,才宣布赦免党人,解除党锢。
本文标签:三国探秘
CopyRight © 2007-2017四大名著 - www.haocoat.com - 湘ICP备17018394号-1 - 邮箱: [email protected]
湘公网安备 4312220200017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