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大名著及四大名著的作者简介
吕伯奢出生年月不祥,死于190年,吕伯奢是东汉未年的人物,本来没有什么名气,只因是曹操的早年好友,后因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描写被曹操所杀而得名,并由此引出一句家喻户晓的名句,那就是曹操的那句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!”,也是这句话极力渲染曹操的奸恶残忍,并由此也道出了陈吕因目睹此事后才离开曹操,而且后世还有一句歇后语,曹操杀吕伯奢歇后语--将错就错。
因曹操的到来,吕伯奢无辜地遭遇了灭门之祸,是个悲剧色彩很浓的人物。
初平元年(190年),曹操刺杀董卓不成,为了逃避董卓的而东归,曹操单骑逃出洛阳,飞奔谯郡,途径中牟县时被人所擒,此时的中牟县县令陈宫认为曹操是一个忠义之士,所以放了曹操,弃官后与曹操一起逃亡。到了成皋这个地方,两人投到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。此后有故事有两个版本,《世语》中说此时吕伯奢不在家中,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就准备以宾主之礼迎接曹操,但是曹操疑心很重,曹操认为自己违抗了董卓的任命,怀疑吕伯奢一家想谋害自己,于是晚上就杀了吕伯奢一家八人后离去。
而在孙盛《杂记》中记载的是曹操到了吕伯奢家中后,受到了热情的款待,吕伯奢亲自去西村沽酒,但是曹操听闻堂后有磨刀的声音,以为吕伯奢一家想加害自己,于是先下手为强,就和陈宫一起杀了吕伯奢一家八人,谁知吕伯奢家人只是在磨刀准备杀猪款客,曹操和陈宫见事以至此,没有办法,只能逃走,哪知途中正好碰到沽酒归来的吕伯奢,曹操怕事情暴露,于是连吕伯奢也一起杀了,陈宫见状十分的震惊,问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,曹操说:"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!"。陈宫也因此离开了曹操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,《魏书》记载的,吕伯奢的儿子为了劫夺曹操的财物,所以被曹操所杀。
吕伯奢墓在中牟县城北7公里。
有个叫扫花词人的,特地为吕伯奢写了一首诗道,“垂老归林下,悠然世外思。岂知灭门祸,即在宴宾时。”
为什么人们如此同情吕伯奢?
因为吕伯奢出于一片好心,招来的却是一场横祸。也突出了曹操的多疑和忘恩负义。
《三国演义>作者罗贯中虽然憎恨曹操,曹操杀死吕伯奢历史上这件事是有记载的,应该是真的。
郭颁的《世语》讲得很清楚:“太祖(曹操)过伯奢,伯奢出行,五子皆在,备宾主礼。太祖自以背(萤)卓命,疑其图己,手剑夜杀八人而去。”孙盛<杂记>也证实说:“太祖闻其食器声,以为图己,遂夜杀之。既而凄怆曰:‘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。〃遂行。”
王沈的《魏书》,也有记载:“太祖……逃归乡里,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;伯奢不在,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/取马及物,太祖手刃击杀数人。”只是可能为了维护曹操而反把罪过归到吕伯奢的儿子身上。
曹操虽然说出了"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!"。但是曹操是真小人,比之那些伪君子,满嘴仁义道德,口沫横飞要强上许多。
毛宗岗为此特意发表了一通议论,他说:“(曹操)至杀吕伯奢,则恶极矣。更说出‘宁使我负人,休教人负我,之语,读书者至此,无不诟之詈之,争欲杀之矣。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。……至于讲道学诸公(按,这是指儒家的道学一派>,且反其语曰:‘宁使人负我,休教我负人。,非不说得好听,然察其行事,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,则孟德固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,而此辈之口是心非,反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。
?确实是这样。有些伪君子,满嘴仁义道德,口沫横飞,其实心里只是要学曹操的这两句话。人们只要对照一下他的讲话和行径,就十分了然了。
CopyRight © 2007-2017四大名著 - www.haocoat.com - 湘ICP备17018394号-1 - 邮箱: [email protected]
湘公网安备 43122202000179号